政策解读
快到保质期的食品,还能吃吗?

爱逛超市的小伙伴应该注意到了

超市经常有会有“临期食品专柜”

销售临近保质期的食品

价格也通常非常低廉


低价心动的同时

很多人也有疑问

临期食品是过期食品吗

质量有保障吗

值得买吗

今天,我们来解开你的疑惑

聊聊“临期食品”那些事儿


 

什么是临期食品?

提到临期食品,就不得不先讲讲保质期。


 

保质期可以说是伴随食品工业和食品流通产生的。生产出来的食品要想卖给消费者,需要经过储存、运输,才能摆上货架,还要等待消费者买走。所以每一种食品的研发都会考虑保质期,包括细菌引起的腐败变质,以及脂肪酸败的哈喇味等各种问题。


 

保质期有一个“好朋友”叫做保存条件,常见的包括:常温保存、避光、避热、冷藏、冷冻等。如果不遵守保存条件,食品的保质期很可能缩短,甚至丧失安全性保障。


 

临期食品其实就是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口感和味道几乎不会变,只是保质期所剩的时间不长,但是价格却比产品原价低很多。


 

商家一般会定期清点货架,把临期食品找出来。理论上商家是可以卖临期食品的,主要手段是降价或捆绑促销、放在货架前排等。也有超市是提前下架,返回厂家。相对来讲,笔者更倾向于促销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享受到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不良厂家把临期食品翻新后重新售卖。


 

国内外对于临期食品有哪些规定呢?

在国外,把临期食物降价出售或直接捐给慈善机构是商家的常规做法。

例如在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都有相当完善的食品救济机制。


 

在日本,部分便利店对购买临期食品的顾客予以额外的积分奖励。


 

德国和加拿大把临期食品降价销售或者直接捐献给慈善机构,为低收入者提供最基本的食品保障。


 

美国、英国等国销售的食品还有最佳口味期、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赏味期的说法,过了最佳食用期(还不到保质期)就打折出售。


 

总的目的是要让食品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但过期的食品不能出售,除了销毁,还可用于制造饲料、化肥。


 

在国内,不少地区也对临期食品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市场规范和消费观念仍需进化。

广西在全自治区范围内规范临近保质期食品期限,减少临期食品与过期食品混淆的发生概率,要求商场、超市设立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或专柜,并在醒目位置标明“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或“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柜”字样,进一步细化临近保质期食品从进货、销售、贮存、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广州市也要求食品经营者在销售快过期的食品时,必须做出醒目提示。


 

苏州市要求商超类企业签订《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管理公约》,天津市也要求设立、悬挂“临期食品”专区的标牌等。
 


 

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注意什么?

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应当在保质期方面把握三个要点:

首先,购买食品要避免冲动消费,不要因为优惠促销就大量囤货。如果想尝鲜,先购买小包装试试,觉得好吃下次再买大包装。


 

其次,降价促销和捆绑销售的产品要注意看保质期,它们往往是临期食品。如果打算买了马上食用,不妨进行选购,非常划算。


 

另外,假如食品包装已经打开了但没吃完,到了保质期就应当作废。食品打开包装后要尽快吃完,吃不完的也要密封保存。如果价格差不多,笔者倾向于买多个小包装而不是买一个大包装。


 

事实上,很多人分不清临期食品和过期食品,而且临期食品到底好不好、能不能吃,很多人也不清楚。那么,临期食品质量是否有保障、值得购买吗?笔者认为,只要储存方式得当,食用临期食品的安全性有保障。


 

总的来说,临期食品不但安全、可食用,应当多鼓励商家通过正常渠道打折销售临期食品,减少资源浪费,还能尽量避免过期食品回流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