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冰雪 相约未来(知识产权报)

2022-02-24 0

北京2022年冬奥会文化、科技、社会遗产成果丰富——

2月20日晚,纯洁空灵的《雪花》歌声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响起,北京2022年冬奥会(下称北京冬奥会)的主火炬“大雪花”缓缓落下,燃烧了16天的奥运之火逐渐熄灭,盛大的焰火随之腾空而起,在鸟巢上空呈现出五环形状、“天下一家”的中英文字样。虽有惜别,但更多的是共鸣与期待。

从申办筹备之初,到盛会圆满落幕,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珍贵的、富有创新性的文化、科技、社会和经济资源,在多元文化间形成诸多共识。这些资源与共识,折柳成笔书写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故事,也描绘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轨迹。

“三亿人上冰雪” 健康中国加速建设

在申办冬奥会之初,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郑重承诺。冰雪运动在中国大地埋下殷实饱满的种子,终于遍地开花。

“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基础等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冰雪运动发展之路。”日前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涂晓东介绍,在此过程中,各方协同共建,积极推进“南展西扩东进”,践行冰雪运动因地制宜、四季拓展,着力扩大冰雪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建立健全群众性冰雪运动发展机制,营造出人人想参与、能参与、乐于参与的冰雪运动环境。

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案的运用,降低了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门槛。从积极研发运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凝胶冰雪”等仿真雪、仿真冰新型材料,到推广建设集成多项创新专利技术的气膜馆、可移动冰场等简易场馆,再到大力普及旱地冰壶、旱地滑轮等新项目,中国实践、中国方案让冰雪运动的魅力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浓厚的冰雪运动氛围与北京冬奥会的举办相得益彰,蓬勃开展的全民性冰雪运动也成为北京冬奥会的宝贵遗产。

冬奥科技反复利用 冰雪活力持续释放

此届冬奥会,科技元素已成为一大亮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安排部署了80个科研项目,有212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的“简约、安全、精彩”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赛后将继续推广应用到产业、城市的运行发展中。

据介绍,在北京冬奥会周期内,我国集中力量重点攻克雪蜡车、雪车等高端冰雪设备,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创产品,冰雪装备国产化技术水平取得明显进步,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一批新建或创新改造后的运动场馆,也可实现持续利用,成为激活一方体育文化经济活力的重要引擎。以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为例,其在2004年规划建设篮球馆之初,便已为场馆未来同步开展冰球项目预留了硬件设施,在几个小时内即可“变身”冰场。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五棵松体育中心又创新性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进一步延伸了场馆的续航能力和环保效果,今后将发展成为集篮球公园、冰上运动中心、体育广场等在内的休闲娱乐综合体,拉动京西体育文化活力迸发。

“在北京冬奥会的强劲赋能下,我国冰雪相关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冰雪旅游发展迅猛,装备制造增长迅速,竞赛表演、专业培训、场地设施建设运营等产业不断壮大,冰雪产业链条逐渐完善。”涂晓东表示,“冬奥热”带动的“冰雪热”,不仅是指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还是体育文化经济发展的热力。

奥运精神多维刻画 文化理念碰撞共进

北京冬奥会留下了太多精彩。无论是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一镜到底的中国文化之美,还是赛场上健儿们努力拼搏的精彩和喜悦,抑或是科技冬奥、绿色冬奥、严格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所传达的大国责任与理念,都在多维刻画着奥运精神,推动了包括奥林匹克文化在内的世界多元文化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碰撞共进。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司长邱汝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一批冬奥文化设施的建设,夯实着冬奥文化传播的基础。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建成冬奥文化广场43个,丰富着城市文化供给。不仅如此,充分利用北京冬奥会筹办各个重要节点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设计开发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火炬、吉祥物、体育图标等一系列奥林匹克形象标识,创造制作的一大批冬奥会相关歌曲、电视栏目、短视频、影视作品、特许商品等冬奥会文化产品,都生动展现着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充盈着我国的文化资源库。

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及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相关权益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得到完善优化。科技理念和绿色理念,进一步开枝散叶,渗透进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

冬奥虽已闭幕,“奇缘”仍在延续。相信这些宝贵的奥林匹克遗产,会在“一起向未来”的征途中,焕发出更多盎然生机。(记者 李杨芳)